“五一”劳动节前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毛颖的办公桌上,再添“喜状”——首届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作为申城45岁以下科技青年人才的最高奖项,毛颖凭借其在神经外科引领性创新贡献,一举成为全市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唯一人选。
获奖无数的他感慨,“这是迄今我荣获的最大奖项,它对我之前的工作给出了肯定。接下来,我就要朝着优秀‘中年医学家’的目标努力啦!”
不担风险无以创新
“创新不可能没有风险,带着自信担风险,才能有所突破。”毛颖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周先生以胆大心细的神经外科“第一刀”蜚声中外,毛颖继承其衣钵。做足充分准备、勇担风险,成为他成功的关键。他的“绝活”——“头发丝”血管上缝动脉瘤,因此问世。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脑血管疾病病人。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达42.8%。在老师带领下,毛颖提出采用多种颅内外血管搭桥+吻合技术,在狭小颅腔内吻合脑动脉,使“不治之症”化为“可治”。“要在头发丝一般粗细的血管上,缝上6到8针,再把两根血管缝合起来。手稍微动一下,血管就会破裂,病人生命危在旦夕。”而今,毛颖这一“搭桥”技术手术优良率达94.7%。2011年,这一独创技术发表在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官方杂志上,成为国际神经外科界瞩目的焦点。
切瘤不是治疗终点
毛颖成名早,而立之年已成为沪上“名医”;然而他始终坚信,岁月的积淀让医生实现蜕变。他说,“我从医之初,一直将肿瘤视为一种疾病;而今越来越觉得,每个肿瘤的背后是独一无二的生命。病人的家庭、工作情况迥异,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要求也各有不同。简单切除肿瘤,远不是治疗的终点。”花季少女小许学习钢琴10年,并在音乐学院接受了5年声乐专业训练。美好生活画卷,因为一场疾病戛然而止:小许反复发作癫痫、音乐能力急剧下降,最终确诊为胶质瘤。肿瘤定位于语言和音乐的中枢,想要切除极其困难。这意味着,小许想要按传统手术方法活命,必须告别音乐。面对病人的特殊情况,毛颖与他的团队术前利用“超高场强核磁共振”扫描,精准定位功能区;术中利用导航系统,采用唤醒麻醉,通过直接皮质电刺激,在保护功能区的前提下,全部切除了肿瘤。
术后一周,小许的语言评分与术前相同,音乐评分则比患病后明显提高,功能区被完好保留下来。国际权威专家对此研究评价为,“来自华山医院的研究,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
研究转向“少开刀”
神经外科的病人口口相传,“找到了毛颖,你的命就进了保险箱。”确实,每年600余台手术量,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多项殊荣,毛颖早就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排头兵”。即便如此,他并不迷信手术,“有时不手术或许比手术更好,一切都以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
怀有5个月身孕的姚女士在找到毛颖之前,其他医生一致判断她是胶质瘤,必须手术。虽然病人也有强烈的手术意愿,但毛颖始终无法百分百确诊这一病例。深思熟虑后,他果敢决定:暂时不做手术,给予抗炎症治疗,保住孩子,随访观察。出乎意料地,姚女士脑部肿瘤奇迹般缩小,几个月后,她不仅生下了健康男婴,自身症状也逐渐减轻。事实证明,姚女士患的并非胶质瘤,两条生命就此获救。
毛颖说,“45岁以后,才是医生真正的黄金期。我的职业‘春天’就要开始了。”钻研20余年神经外科领域,他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将从手术转向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刀肯定越开越小、越开越少,让更多病人免受痛苦恢复健康,这才能体现医学科技的进展嘛。”
来源:解放日报
1下一页
〖毛颖获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本地资讯提供的毛颖获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来自网络,若毛颖获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