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健康生活 > 上海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目标基本实现 > 正文

上海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目标基本实现

www.kooaoo.com健康生活
  昨日上午9时许,户外寒风刺骨,而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科的娱乐室内却热闹得很,7个10来岁的孩子穿着运动衫和拖鞋,在温暖的房内各忙各的,有的围坐在一起打牌,有的围观叫好,有的静静地看书。 这种平静突然被门外一阵喧闹声打破了——一个河南籍流浪儿童的父亲来到了救助站,把孩子接走了;没过一会,又一个陕西籍的孩子被送了进来。 目前,申城基本实现了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的目标。18个区县的救助管理站确保流浪孩子及时受助、安心回家。截至本月10日,今年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953人次,其中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科是专门救助6岁以上流浪男童的,已救助373人次。   年纪小爱捣蛋 中午11时,孩子们准时开饭,今天的菜是宫保鸡丁和白菜,为回族的孩子准备的是咖喱牛肉。筷子还没送到,小亮就迫不及待地把脑袋埋进了米饭堆里,舌头一 伸一卷,一大口饭就进了嘴里,边吃边嘟囔,“牛肉真好吃,果子(花生米)真香。”小亮没吃过宫保鸡丁,还以为是牛肉丁。 小亮今年10岁,是7个男孩中最小的一个。去年夏天他随父母来沪,本月初在嘉定戬浜附近迷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始终联系不到他的家人,两次驱车带小亮回 到走失地,也毫无发现。小亮在站里一住就是3个星期,对这里的饭菜赞不绝口,“昨晚吃的是鸡翅,前天吃了大排,强强哥哥说不能浪费粮食,但是太多了,我吃 也吃不完。” 由于年纪小,爱捣蛋,其他孩子打牌的时候经常撇下小亮,他只能一个人玩牌,假想一个对手,然后“双手互搏”。记者问他喜不喜欢这里,他拼命地点头:“喜欢!家里都没人陪我,没人做饭,妈妈还打我。我要在这里待到18岁。”   初来有抵触情绪 见有陌生人到访,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强强模仿圆号,钢钢用口哨吹起了曲子。惟有刚来的大东十分拘谨,从头到尾低着头一言不发,不管谁跟他说话,他都显得很抗拒,只是反复要求回家。工作人员端来热饭热菜,他也不停摇头,嘟囔着“我要回家”。 大东16岁,陕西人,一年前去北京、广州等地打工,赚了点钱。今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全部积蓄再次外出打工,去了苏州又来了上海,还是找不到活。 钱用完了,他变卖了身上唯一值钱的手机。在他主动来到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之前,已经好几天没吃饱饭,4天没洗澡了。 “大部分孩子开始都有抵触情绪。”未成年人保护科副科长郭驹说,在为他们联系父母时,这些孩子会提供虚假信息。 “有的出来打工没赚到钱,觉得难为情,不想让父母知道,有的因为不清楚救助站的目的,有所顾虑。”郭驹说,孩子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沟通很重要,鼓励他们说出困难,再给他们支招,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自理 吃饭的时候,米粒掉在地上,孩子会第一时间捡起来;吃完后,把桌上的米粒扫到碗里倒掉;寝室里,地板扫得很干净;牙杯、毛巾整齐排列在洗漱台上,牙刷向 着一个方向,被子都叠得十分整齐。眼前这些让人有种身处军训学生宿舍的错觉,令记者十分意外。郭驹说,这都是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新来的孩子会跟着‘前辈 们’学,大孩子给小一点的孩子做榜样,好习惯就这样接力式地传播开去。” 在受助未成年人里,大多都是到上海打工或者盲目过来的外地人,他们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和边远地区,或多或少沾染了一些坏习惯。未成年人保护科科长魏庆春说,希望孩子在救助站的这段短暂时间里,学会自理。

1下一页

上海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目标基本实现

健康生活提供的上海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目标基本实现来自网络,若上海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目标基本实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