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科技时代 > 八旬院士不遗余力激励青少年创新 > 正文

八旬院士不遗余力激励青少年创新

www.kooaoo.com科技时代
 “叮叮叮”,翁史烈举起瓷杯,用手指甲敲了敲茶杯壁,发出几下清脆声响。在厚如瓶底的眼镜片后面,他的眼神一下子放光,“这就是青草沙的水啊”。多数人或许不知,青草沙水库项目得以上马,是他与同道用20年时间“争”来的。   翁史烈的头衔很多,做过14年上海交大校长、当过市科协主席以及多个相关专业学会理事长、评过市劳模和市教育功臣……如今,这位年过八旬的资深院士,最吃重的头衔大概只有3个: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主任、上海交大燃气轮机研究院名誉院长、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会长。   这3件事,都是他追逐的梦,有的圆了,有的未圆。   为“青草沙”与人拌过嘴   翁史烈凭栏临风,眺望中国最大的江心水库——长兴岛外青草沙60平方公里库区。这里的水清澈平静,他却心潮澎湃。“160亿元投入,得民心的大工程,震撼人心啊。”   从前,上海市民饮水只有两成取自长江,八成则取自浦江,黄浦江部分取水口的水质一度难以达标。早在担任市科协主席时,翁史烈就为长江江心取水方案而奔走,但限于当时条件,此事长期停留在纸面上,始终是他一桩心事。   作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水资源问题其实并非翁史烈的本专业。每每在京参加院士大会,翁史烈发现会后院士们各奔东西,分散在不同单位。仅上海就有超过150位院士,专业覆盖面广,平时如何才能有机会济济一堂,提供各领域决策咨询?出于这一朴素想法,翁史烈2001年牵头创建了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也就是上海院士中心。   关于上海取水口建设,翁史烈组织起相关院士专家比选最佳水源地,考查十几年积累而来的相关数据,认为青草沙在多个水库中最有竞争力。他曾陪同专家组参加决策机构的扩大会议,但听到了“很不好听的话”,也多少与人拌过嘴,甚至遭到了议案否决。翁史烈面对着一些利益相关者,面对着一些进口水处理设备无法移用的理由,据理力争,以理服人。   最终,“青草沙”胜出,科学的良知与责任坚持到底,1200万人用上了更优质的水源。“不过,现在我们闵行校区还喝不上长江水。”这位老校长、挖井人,还惦记着学校师生。   从崇明生态岛建设、城市电网安全到地下空间利用,翁史烈和院士中心畅所欲言、争辩激烈,提交咨询报告则小心求证、一丝不苟,形成了智囊品牌。2013年,院市双方联手组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院长、市长各任理事长,成为中国工程院与地方共建的唯一战略中心。院士中心有了升级版。   强国梦不灭,动力之心未泯   抗战爆发那年,5岁的翁史烈随父从宁波移居上海,每当在浦江上看到横冲直撞的外轮外舰,他富国强兵之梦就被加深一次。新中国成立那年,他选择了上海交大船舶轮机工程系就读。   走进翁史烈现今的办公室,仿佛进了一个小小博物馆。占满一侧墙面的书橱顶上,列满海陆空模型——歼击机、驱逐舰、主战坦克、蛟龙号深潜器、和谐号动车组、海洋石油平台……书橱玻璃上还贴着五六张图纸,除了燃气轮机的解剖构造,还有GE、三菱、西门子重型燃气轮机发展历程(1960年至2010年)。书橱相对的则是照片墙,多为翁史烈在国内外重大学术场合与各地科学家、国家和地方领导人合影。   这些陈列告诉你翁史烈的老本行是动力机械与工程。有了船用燃气轮机,舰艇才能远走南沙群岛、开赴亚丁湾;有了航空燃气轮机,战略运输机、大飞机才能实现越洋洲际飞行;有了火电燃气轮机,大城市才能安度冬夏用电负荷高峰。“这就是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翁史烈从书橱里取出几块燃气轮机的转叶样件,那种用特殊合金制成的精巧剖面,不少是他从海外“淘”来收藏的。他为国产燃气轮机打拼了一辈子,却用一副遗憾和忧虑的神情坦承:“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有25年到30年,这种差距有可能还会扩大。”   燃气轮机用高温燃气做功,驱动轮叶回转,这些叶片承受着20多个大气压、1500摄氏度的高温,通常打铁炼钢的温度也只有上千度。而且叶片内部空心、外有涂层,将人类开发的材料性能发挥到极致。“这些最难做的高温部件都是无法转让的。”翁史烈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中国地图的模样,从东北、西南到上海,三大汽轮机厂分别在制造GE、三菱、西门子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但没有设计技术,永远只能用人家的品牌。”消耗大量资金、劳力和材料,却不掌握核心与关键。   翁史烈自然经历过失败,甚至尝试不怕烧灼的陶瓷叶片材料,但几十年攻关仍解决不了它的脆性。因自主研制的成品率仅1/10,众多科研单位的燃气轮机研究项目下马了,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少数院校还在坚持。   强国之梦不灭,动力之心未泯。2013年夏天,81岁的翁史烈牵头创立上海交大燃气轮机研究院,发动校内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联动,除了燃气轮机实验室,还有冲击振动噪声、特种加工、材料科学实验室,加之几大重型装备企业加入。连续6年高强度投入,2020年实现机组国产化——翁史烈严肃而认真地表示,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他至今带教七八个博士生,往返于交大徐汇与闵行校区。老教授总对他们说,做学问不能单讲   专业,离开国家和社会需求,专业再深也是虚功。   未圆的梦早早寄托给少年   一个人,许多梦,未必都能追上。翁史烈把他的未圆梦早早寄托给少年,他担任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会长的年头,比他当选院士的年头还长。   这个国内头脑奥赛运动的积极拥趸,常常帮助捧杯的少年选手,把相当于他们半人身高的一座座金杯举过头顶。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沪上中小学生参赛之初,只有区区几人,结果也是名落孙山;而在2013年春天第34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中,中国20支参赛队伍,共获4金4银,其中上海3金3银,是26年参赛史上获得奖杯最多的一次。   每每说起此事,翁史烈就呈现出灿烂笑容。他总觉得头脑奥赛要动脑、动手、动嘴、动情,还要动科学、动文化、动团队精神,是真正的综合素质比拼。   按惯例,翁史烈为小选手们出面,不惜“动用”市长资源。他曾与老市长徐匡迪约定:如果上海参赛队成绩好,要请市长鼓励一下。结果,徐市长接见了两次。之后,他又写信给前任市长韩正,同样得到应允。“韩市长接见了3次,最近一次还是作为市委书记来向孩子们祝贺。”   少年强则国强。小伙伴眼中的“翁爷爷”,这个院士级别的志愿者,仍在百忙之中不遗余力激励青少年创新。他清楚意识到,全球每年800多支队伍参赛,中国并非最多;每年近20个冠军,超过2/3是美国学生拿走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要从娃娃抓起!”

1下一页

八旬院士不遗余力激励青少年创新

科技时代提供的八旬院士不遗余力激励青少年创新来自网络,若八旬院士不遗余力激励青少年创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科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