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最后的水上人家真的要上岸生活了 > 正文

最后的水上人家真的要上岸生活了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随着保养场(右)的居民逐渐搬迁,这个小岛愈发安静起来。


已经搬出保养场的姚师傅与母亲坐在新居的大窗边上,享受阳光。


    小桥连接着新小区和保养场,过去场里人不出去,小区里人也不进来。


一户还没有搬迁的老居民在他们居住的老屋外留影。


一户居民携带家当,搬出小岛。


钱阿姨要去居委会。她还没搬,有时候好事多磨。


岛上住久了,有了自己的菜地,要搬走,是舍不得。

沈轶伦 李谧欧 摄影报道

    很多土生土长的松江人也闻所未闻,这个“孤岛”。

    松江火车站西侧,岳阳街道的境内,四周环水的小岛上,竟还住着人。

    低矮逼仄的平房,和对岸的新式公寓格格不入。一幢已经废弃许久的船坞,突兀矗立,像来自上个世纪的遗物。唯有本地的居民唤小岛“保养场”。只有这个名字,还显示着它昔日的来历。

    解放前,在货运依靠水上往来的年代,这个小岛是货船们往来苏浙沪航道上的一个中转点。货船来到松江卸货装货,也在这个保养场维修船只。岛上的房屋全是原先摆放修理工具的库房。最热闹的日子里,这里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成堆成捆的南北货物。但当水运开始式微,当福利分房的年代收尾,这个渐渐冷清下来的场院里的小屋被作为住所分配给了船民们。

    109户人家,清一色船民和船民的后裔。所有的家庭成员几乎都在同一个船厂上班,子女长大后也都在船厂工作,待到成家也多半是娶了船厂同事的女儿。这就像是个自我运行的世界,与外部唯一的联系,是一座仅两人宽的小桥,通往对岸的新式小区。

    没有独立的煤卫设施,没有一条像样的小路,100余户居民公用一个公共厕所,甚至由于船民多不识字,这里连个邮筒也没有,信箱也没有。就这样,他们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般的日子。但这里,也是家啊。

    46岁的姚德明记得,家门口流过的人民河。少年时代,那些水流清澈的夏季傍晚,男孩子们脱了衣服“扑通扑通”就跳进河浜里游泳,一个猛子扎下去,还能捞起鱼虾来为家里的晚餐桌加菜。“船民的孩子,血液里流着水性。”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往昔和父母摇船出行的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窗外就换了一个码头、换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姚德明和他的哥哥姐姐们,一家四个孩子,就分别生在四个不同的乡镇。“只有说到保养场的住所,那才是我们的家啊。”

    船坞被住民的生活改变了模样。工具库房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渐渐住进四代十几口人。公共的通道里种植了菜蔬。孩子生了孩子,房子便也生出房子。船民们拖来木材打桩入水,依着水面又搭出空间。水上的“吊脚楼”里飘出饭菜香气,但用的燃料还统统都是柴火。

    “这可让我们提心吊胆。”保养场所在的人民桥居委会和岳阳街道的基层干部,十几年来的春节除夕都轮流在这通往孤岛的小桥上值班。总是两个人站岗,一手一个手电筒,一手一个灭火器,守望着孤岛上的点点灯火。唯恐在这消防车也开不进来的地方谁家出点事,“那就真的人命关天啦”。每个暴雪天、暴雨天、涨潮日、台风天,这都是个令人牵肠挂肚的小岛。几十年来,为“孤岛”修路送水运垃圾的小工程不断,但碍于先天不足,小岛的生活真的不再宜居。

    岳阳街道为之申请动迁,终于将之纳入松江区老城改造计划。船民们要离开了。

    河对岸那些新小区所象征的现代生活,摇只小船过去似乎只要几分钟之遥。他们走了那么久。

    姚德明被分到了一套位于三楼的两居室。冬日的阳光洒进客厅,照亮八旬老母亲的白发。环看四周,家具电器一应簇新,像个美梦。

    母子很是欢欣。可姚德明又扶着额头说:“在船上住了大半辈子,现在住这儿,我要‘晕楼’啦。”到底,也是笑着说的。

    姚家窗下的水盆里,数只乌龟也扬起头来晒太阳。它们是船民特有的宠物,也是这间陆地新居里与旧时生活唯一的联系。最后的水上人家,这回是真的要上岸生活了。

1下一页

最后的水上人家真的要上岸生活了

本地资讯提供的最后的水上人家真的要上岸生活了来自网络,若最后的水上人家真的要上岸生活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