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用吸管及时吸走发育不良的、变质的鲟卵。
昨晚10时,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一万多颗灰色的绿豆大小的中华鲟卵进入了孵化出苗的冲刺阶段。它们是全人工繁殖条件下成功受精的鲟卵。它们的爸爸、妈妈是宜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从野外中捕获,在人工条件下生产的中华鲟,产卵受精后,其中的一部分被送到武汉进行人工孵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中华鲟研究所本次共获得约2.8万枚中华鲟受精卵,初步估计,最终将有1.5万至2万尾中华鲟出苗。
在显微镜下,记者兴奋地看到:隔着两层薄膜,鲟苗长长的黑尾巴紧紧抱住卵黄,灰白的小眼睛,细线般的口裂,一排鳍条。科研人员说:小鲟发育良好。
鲟卵从受精到出膜大约需要90多小时,其间科研人员每半小时就要去量温度:孵化温度严格控制在19.5度,误差不超+1度;要不断换水、调节水流速度,还要用吸管及时吸走发育不良的、变质的鲟卵。
万尾鲟苗的整个出膜过程要8至10小时,凌晨4点左右正值出膜的高峰。记者目击世界首批全人工繁殖小中华鲟诞生的过程。
3点10分:一只不安份的鲟苗在卵里开始了旋转,长长的尾巴骤地率先伸出膜。
3点15分:鲟苗的尾巴努力左右摆动着,试图想把罩着身上膜甩掉。可是小鲟胸前的卵黄太大,耗尽力气的它只能保持体力,偶尔翻动一下身子。
3点50分:经过半个小时力量的积蓄,鲟苗拼命摇动肥胖的身子,将膜的破口扯大,终于鲟苗破膜而出。
刚出生的小鲟苗更像一只灰白的小蝌蚪。它吃什么呢?刘汉勤处长介绍,此后一个星期,它胸前的卵黄为它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份。然后就会给小鲟苗准备些活的饵料。
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说,该所和中华鲟研究所联合攻关4年,先后获得中华鲟人工激素催产技术,突破人工培育性、腺诱导等关键技术。
全人工繁殖能成功受精并获得子二代个体一直是中华鲟研究的攻关点,在全球尚属空白。
这意味着中华鲟繁殖可不仅仅依赖稀有野生亲鱼,这对该物种生存和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华鲟又称鳇鱼,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和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有1.4亿年历史,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活化石”和“长江鱼王”,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下一页
国内资讯提供的世界首批人工繁殖中华鲟诞生来自网络,若世界首批人工繁殖中华鲟诞生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国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