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上海首家石库门家庭博物馆每周六免费开放 > 正文

上海首家石库门家庭博物馆每周六免费开放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才走进永康路38弄的弄堂,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味道就扑鼻而来,拌合成五味杂陈的市井气,瞬间“穿越”回到童年。踏进35号,这幢本市首家也是唯一以石库门为主题的家庭博物馆,里面的一景一物都融化为温暖的记忆,亭子间、客堂间、天井、老虎天窗,还有留声机、华生电风扇、铜汤婆子……娓娓道来一个上海中产阶级家庭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的石库门生活与独特文化。今天上午(18日),徐汇区文化局为这个石库门家庭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今后每周六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狭小的天井里种着无花果树,茂盛高大的树枝将暖暖的秋阳挡在了高高的院墙外面。天井一侧的厢房间其实原先属隔壁34号,曾经是上世纪40年代影星王丹凤步入影坛前的旧居。因此,除了摆放有体现“72家房客”一间一户生活情景的八仙桌、长条凳、马桶、木盆、煤球炉、笼屉、水缸等物品,厢房里还挂了王丹凤早年的剧照。厢房里的公共汽车票、上山下乡时用的箱子、军棉大衣、红袖章、马灯……它们属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馆主达世平,见证着他流逝的青春。“这里陈列的,基本都是家里的老物什,也不放在玻璃柜里,随意的摆放,就像走进一个寻常石库门家庭。”达世平这样说。   穿过天井,推开油漆班驳的红色木门,客堂是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格,老式留声机里传出《蓝色多瑙河》的悠扬曲声,黑胶唱片缓缓旋转着。在沙发上入坐,迎面是一幅让人“惊艳”的“艺术品”:馆主剥去一块狭长的墙皮,再用玻璃镜框罩上“裸露”的墙体。如此,透过玻璃看到的是石库门房子的砖木结构,泥土粘垒起来的青砖、木质栋梁清晰可见;底部被白蚂蚁啮啃过木梁就这样残缺呈现着,诉说着老宅沧桑的过往。“这展现的是真正的石库门建筑风格。”   石库门的楼梯总是昏暗、陡峭而逼仄的。亭子间,无疑是最具海派石库门风情的,还衍生出一个独特的“亭子间文化”。这里被布置成达家的书房,存放着四代主人家成员留存的文房四宝和书画作品。由于馆主研究对外汉语,竹制书架上陈列了一个微型的汉字博物馆,从甲骨文、金文到石刻、竹简,以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   被达世平称为“镇馆之宝”的老物什是放在石库门最好的房间二楼里的一册连环画手稿。达世平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出版社,出过一本宣传新中国婚姻法的连环画,这册书稿就是连环画的原稿,留下了程十发、贺友直等的真迹。二楼保留着达世平的祖辈、父辈生命的留痕,泛黄的照片、毕业证书、结婚证、留有批注的读物、父母画的侍女图、衣橱里的旗袍等等,都是居住在石库门里市民生活的侧影。   达世平在这栋建于1925年的石库门里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这里居住和孕育了达氏四代书香人家。1997年,在一所大学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他在向外国学生传播中国文化和介绍海派文化时,产生了创建石库门博物馆之梦。2009年,上海世博会前,达世平决定在自己的石库门寓所内建立一个“石库门家庭博物馆”,通过居住于此的普普通通四代人的生活,以真人、真事、真物、真景的形式,展现上海屋檐下石库门里的海派文化和上海市民的市井百态。   去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至今,这座家庭博物馆已接待了500多人次来访。“主要是外国游客和交流学生。”达世平说,“他们可以在这里品香茗、学写毛笔字、学中文。如今在徐汇区文化局的帮助下,博物馆终于能常态开放了。”这是最令达世平欣喜的。

1下一页

上海首家石库门家庭博物馆每周六免费开放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首家石库门家庭博物馆每周六免费开放来自网络,若上海首家石库门家庭博物馆每周六免费开放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