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即将于11月20日落下帷幕。作为上海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事件,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十四届以来,形式和模式日趋成熟。在中国文化市场尚未步入成熟期的当下,上海国际艺术节在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国际性大型艺术节的独特运作方式。组委会以怎样的身份办节?如何保证节目质量并节约成本?都是当前上海国际艺术节所面临的问题。
借鉴:高资助低税收为发展理想状态
世界著名的国际性艺术节包括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艺术节、奥地利维亚纳艺术节、奥地利萨尔茨堡艺术节、德国柏林艺术节等。艺术节云集发达的地区,多在西方古典艺术发源地——欧洲,以及欧洲移民地区——美、澳。创办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20年代。
随着亚洲艺术开始吸引西方的目光,亚洲多地区也承办艺术节,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1973年创办的香港艺术节、1978年创办的新加坡艺术节等。这些艺术节大都实行自行购买、交换节目或独立委约作品的办节模式,这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如香港艺术节每年能获得5000多万元港币政府补贴,萨尔茨堡艺术节则是1亿多欧元,英国南岸艺术中心每年更是主办超过10个艺术节,资金来自年度预算(52%来自国家)。同时,很多国家有相应的文化赞助抵税政策,也使众多企业乐于赞助艺术节。
至于剧院方面,如果与艺术节合作,一般会在提供场地的情况下,与艺术节或演出团体分票房,或是获得演出期间的租金,因此收益都能够获得保障。
现状:现行补贴政策填不满成本支出
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上海国际艺术节艺委会对节目进行挑选后,推荐给剧院并促成其主办,如“茶花女”、“孔雀”、“瓦汀·列宾”等演出。还有一些节目则从剧院和演出公司“就地取材”,但艺委会仍负责最终审定。
据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介绍,每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都会在节目资助和购买优惠票方面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所谓资助,即针对参加艺术节的节目进行一定额度的成本补贴,或最终通过评比予以金额奖励,总额在600万元左右。
从去年开始,为了落实文化惠民的政策,上海国际艺术节还支出约300万元用以购买演出票,以20-80元左右的低价出售给市民。这批公益票约为1.5万张,占总票量的10%左右,内容几乎涵盖艺术节所有节目。
不过,即使有了艺术节的补贴,剧院方面仍感“压力”。以本次艺术节期间上海音乐厅举办的“瓦汀·列宾”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为例,该场演出上座率达7成左右。其中,艺术节购买10万元左右票额,剧院方自行售出约13万元左右票额,如果最终能够获得艺术节10万元左右的的奖励补贴,剧院总收入将在33万元左右。然而,这场演出仅演员演出费部分就需3万欧元(合30万元人民币左右),加上旅费、税收等成本,票房和奖励金额,仅够打平成本。
对于成本问题,刘文国表示,分摊场次也是一个国际通行的办法。但目前国内演出市场,尤其在古典音乐演出市场还不具备购买力,让许多剧院只肯亏本做名气——演一场就打道回府。另一方面,国内观众尚未形成进剧院看戏的习惯,加之因高成本所定的高票价,市场必然不景气。因而,艺术节仍要在普及方面坚持力度,让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持续培养观众群。
探索:参与节目制作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资金增长,无法“大包大揽”办节的情况下,艺术节和剧院开始尝试“合作节目”以分摊成本。如,今年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海大剧院与萨尔茨堡艺术节联合制作的歌剧《波希米亚人》。
《波西米亚人》的道具、舞美甚至大批演员,都由中国本土全力打造支持,仅上海歌剧院方面参与演出的就有200多人。这种中外合作模式在减低各方制作成本的情况下,也能借助两地多场次演出进一步获得利润。就在今年8月,现代版《波西米亚人》已经在萨尔茨堡音乐节连演7天,获得热烈反响。
另据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透露,明年上海国际艺术节还会进一步开启“自产”模式,将在委约作品方面加大力度。目前已经洽谈的项目包括话剧《青蛇》,艺术节将通过委约方式培植本土艺术并送至国际买方市场,不仅将回收成本变为可能,也会进一步扩大艺术节的效应辐射。
此外,可能还有更多降低成本的做法,比如“交换”。以上海交响乐团为例,与国外市场已经形成“你来我往”的互动模式。通过夏季音乐节邀请国外艺术家前来演出,又被邀请以交流性质赴国外,中外双方都能得到双赢,这种方式也为许多国外艺术节所喜爱。
1下一页
〖上海国际艺术节现行补贴政策填不满成本支出〗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现行补贴政策填不满成本支出来自网络,若上海国际艺术节现行补贴政策填不满成本支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