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上海故事汇每次都要加板凳 > 正文

上海故事汇每次都要加板凳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上海故事汇,听听蛮乐惠。”一片掌声和笑声中,群文公益项目“上海故事汇”昨天迎来一周年纪念。在影视、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还有谁在讲故事、谁在听故事?   “市群艺馆三楼报告厅总是这么闹猛,加凳子才能让大家坐定。”有听众自言自语:“多少年了,听故事还有轧闹猛的场面,没看见过。”   故事汇主持人葛明铭因为创意编辑 《滑稽王小毛》蜚声上海滩,他想创造一个平台,让大家来听听故事、喝喝茶,这个想法与市群艺馆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不谋而合。于是有了“上海故事汇”,每场120分钟,包括3至4个故事,一年里容纳120人的报告厅迎来逾7000人次听众。   为什么形式传统的故事汇大受欢迎?活动组织者、《上海故事》主编马亚平分析,“它犹如过去上海人的弄堂院落,有大家聚在一起说事的亲切味道,市民好这口。”昨天,电台常客、沪语故事家黄振良穿上长衫,讲老上海滩风云,形式类似评书。上海评弹团吴新伯、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林锡彪等专业演员在故事汇一展身手。屡获故事比赛大奖的故事员朱国钦、叶忠明,获全国群星奖金奖的故事员李佳等也是故事汇常客。   用“邻家爷叔议新闻”串联词紧跟时事,是故事汇吸引观众又一秘诀。葛明铭说,“端午节讲小辰光看到上海人哪能吃粽子,粽叶粘在身上还到处走,引来一片会心的笑;中秋节讲过去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碰到家里有人送一盒月饼来,小孩子怎样馋得熬不住,引来一片有趣的笑;碰到房姐房妹的新闻,我们就谈谈人口普查到底难在哪……”   电视、网络节目重视互动性,故事汇也不例外。讲故事之余穿插“上海闲话猜猜看”,台上提问台下回答。一位江西来沪定居的阿姨,已经两次获奖。每次活动根据座位号抽奖,让听众时不时地来点意外惊喜。工作人员还会挑选有一定经验的老听众,约定时间上台直接表演。   马亚平表示,上海从上世纪50年代起涌现出一批优秀故事员和口耳相传的新故事作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活动相对沉寂下来。近年来,随着各区县相继建立群文品牌项目,上海形成金山、川沙、安亭、杨浦四大故事活动中心,但在中心城区一直缺少一个固定长期的讲故事场所,“上海故事汇”弥补了这一缺憾。家住龙茗路的陈阿姨表示:“到故事汇来,就像一大家子人在‘嘎三胡’,心里厢适宜。”   马亚平不讳言,故事汇听众以中老年居多,最年轻的也在三四十岁,“大家都是自发来的,有瘾。”对于要不要吸引年轻听众,他的观点与众不同,“90后喜欢 《小时代》,50后、60后喜欢听故事,各有各的文化取向,不一定非要揪过来。能把中老年人文化生活搞丰富了,挺好。” 来源:解放日报

1下一页

上海故事汇每次都要加板凳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故事汇每次都要加板凳来自网络,若上海故事汇每次都要加板凳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