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教育资讯 > 高考校内加分受益者成学校而非考生 > 正文

高考校内加分受益者成学校而非考生

www.kooaoo.com教育资讯
  高考在即,本市5万余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手握校内加分,即高考成绩过了某校录取控制分数线后,可加分参加专业录取。然而有高教专家提出,在大学选拔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一校内“软加分”机制已成“安慰奖”。取消还是留下,一时众说纷纭。   5分作用渐被“冲淡”   据了解,将校内加分称为“软加分”,是相对于政策性加分这一“硬加分”而言的,后者可直接加在考生原始成绩上参加院校投档。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本市考生中,能带着“硬加分”进考场的仅占相当小比例。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机制上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高校将校内加分作为自主招生优惠政策之一。   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小梁对此做过形象比喻:自主招生就好像答题比赛,一等奖是过了一本线就录取,二等奖是在一本线上承诺降分录取,校内加分则是“安慰奖”。   在本市多所高校,校内加分一般为5分,最高10分。在上海交大,部分未被自主招生预录取的优秀学生,在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的前提下可获5分参与专业录取。招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这并不影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录取结果,只影响考生专业录取时的排序。同时,就上海交大而言,每年热门专业都有些许变化,也没有什么偏门冷门,所以这个5分也不太会影响考生填报志愿时的专业选择。   高校争夺生源是根本   高等教育专家认为,当前校内加分机制更大的受益者是学校而非考生个人。考生享受加分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第一志愿或A志愿填报本校”,这令校内加分成为高校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的利器之一。   复旦大学校内加分的兴废令人玩味。2007年该校取消在自主选拔考生中给学生加分优惠。此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在整个社会对高考加分存有质疑的情况下,引来好评如潮,被誉为对“高考公平”的有力捍卫。就在同一年,该校文科的最低录取线“迫降”在465分,与当年沪上文科一本线同分,理科则失去了多年的冠军宝座,而取消校内加分被认为是不少考生投奔他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坚持多年后,今年该校针对少数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但面试没有通过的高分考生,给予5—10分的进档以后加分选专业的优惠。“悄悄”为取消校内加分画上休止符,校方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化操作”。   不少高三考生将校内加分戏称为 “马甲”,取其聊胜于无之意。考生小陈已经拿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5分的“校内加分”,虽然被他自己说成是“阳光普照奖”,却依然难掩高兴。在他看来,这多少总能带来些心理优势,“班上没有拿到任何加分的同学,比我们压力大许多,有个男生甚至在博客上写道‘已经到了极限了,快要崩溃了’”。小陈自己最想读、最感兴趣的专业并不在上外,但冲着这5分权衡再三,他的第一志愿还是报了上外。   能否回到同一起跑线   专家指出,校内加分机制起初是想在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和方式上作一些探索。因为人们已认识到,仅凭一次考试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式,应该淡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此外,这也能为高校拓展选拔自主权带来一定空间。   然而,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和招生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校内加分对考生在专业录取中的实际意义逐渐减弱,甚至部分异化为高校竞相攀比、争夺考生的绳索,有必要对其加以控制。   去年起,上海大学将全校近60个本科专业(艺术类与中外合作办学除外),分为人文社科大类、经济管理大类、理学工学大类三个大类,实施基于拓宽基础培养和通识教育的大类招生。复旦、同济等高校在大类招生中也有多年实践。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考生在专业录取时门槛更低、口径更宽。这些都为取消校内加分奠定了基础。

1下一页

高考校内加分受益者成学校而非考生

教育资讯提供的高考校内加分受益者成学校而非考生来自网络,若高考校内加分受益者成学校而非考生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