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上海转型发展抢占新产业革命制高点 > 正文

上海转型发展抢占新产业革命制高点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新一轮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概念,“信息和远程通信”、“互联网技术应用”、“纳米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新能源和生物电子应用”等都曾被作为新产业革命的标志。   时至今日,伴随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以及技术的持续进步,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述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发展成因   新产业革命影响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形成两种较为代表性的论述。一是以保罗·麦基里(Markillie,《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界定为“数字化革命”。以“3D打印机”为核心,强调生产方式的变化,重点关注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并由此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乃至人类的生活方式。二是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认为新产业革命必须包含“新能源技术的出现、新通讯技术的出现以及新能源和新通讯技术的融合”三大要素,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物联网等不断融合出来的一个数字化制造时代。   尽管当前热议的新产业革命还有不同的观点和论述,而新产业革命会否成为真正的革命还需要实践的最终验证,但可以看到大的趋势已经形成。世界各国正在积极采取对策,开始规划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未来的产业定位,构建自身的持续竞争优势。可以说,新产业革命已经初现端倪,将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新产业革命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和时代特征。一是后危机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支撑。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全球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世界各国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摆脱此次经济危机,而新产业革命成为了众多国家的共同期待。   二是技术进步是新产业革命的关键推手。驱动新产业革命的技术数量激增,数字、网络、激光、纳米、机器人、先进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技及其分学科技术加快应用,特别是三维(3D)打印技术的问世,将大大改变制造业的面貌。长期的技术升级和积累最终会形成突破性的力量,由量变引发质变,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引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三是各国政府相关政策助推新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于各自国家利益,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再工业化”等战略政策,成为新产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   趋势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   新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并将带动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运营组织方式等的深刻变革,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机会。   1.制造模式的数字化、个性化。在新产业革命的影响下,“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将取代传统的“以大规模标准化”的方式,使得生产制造模式呈现数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一是数字化智能制造。二是大规模定制经营。三是制造系统个性化重构。适应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成为制造商的核心经营策略。   2.制造组织的虚拟化、网络化。新产业革命中,为适应全新生产方式,无论是产业内部还是产业之间,都呈现出组织方式的网络化和虚拟化趋势。一是生产组织的虚拟化。新产业革命中,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大量物质流被成功虚拟化而转化为信息流,除必要的实物生产资料和产品外,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开始分离,使生产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二是产业组织的网络化。网络技术应用将制造业职能和各国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平台、新兴商业模式等形式,形成智慧的网络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使得供应商、制造商、客户都可以参与产品的开发生产。三是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生产模式的变化,使得企业内部结构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组织中的等级制度逐步淡化,从而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使组织结构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3.制造方式的小型化、绿色化。新产业革命下,产业链条可以无限细分,并通过无数小微型企业在一个智能的网络体系中组织起来,使得制造方式呈现小型化特征。同时,为了化解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困境,绿色制造和新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成为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一是小型“微观跨国公司”异军突起。原有企业将内部链条上的生产过程分离出去,转而依靠外部供应商来供应所需的产品、支持服务或职能活动。产业链条分离的过程也是小型微观企业不断涌现的过程,其中不乏大量“微观跨国公司”。二是可持续制造蓬勃发展。随着生物、纳米、新能源、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应用,制造商能够在制造过程中减少使用常规材料和能源。   4.制造趋势的融合化、服务化。新产业革命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多元融合的趋势,新形势下的制造业是与多种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一是制造与新技术的多元融合。二是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5.制造成果的民主化、均等化。新产业革命中,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将不仅参与新的工业革命,也“可能”分享这一重大变革的成果,但要将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把握好机会。一是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参与新产业革命机会均等。二是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共享制造业发展成果机会均等。新产业革命目前只是雏形初显,仍存在不确定性,数字化技术应用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同时,美欧国家重振制造业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些都给了发展中国家足够的调整时间。   综合影响   新技术制造业成经济亮点   1.新产业革命或带动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长周期   根据康氏“长波论”及两百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重大科技浪潮和工业革命往往与新的经济长周期相伴而行,此次新产业革命也可能形成世界经济新一轮长周期的动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产业革命引发制造业产量和生产率加快增长,制造业特别是新技术制造业成为世界经济新亮点;新产业革命引发全产业链效率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经济增长率;新产业革命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参与并共同得益。   2.新产业革命将导致全球制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一是全球制造业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将受到挑战,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优势将进一步强化。二是全球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变化。个性化、定制化要求生产者更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过去为追逐劳动力低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可能会重新回流到发达国家。同时,全球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也正在从单一化向多极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三是全球制造业综合实力格局的变化。中国依托于近年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和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完全有可能通过变革和创新来提振中国经济发展实力,由“世界工厂”走向“全球制造业中心”。   3.新产业革命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战略支撑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特征和实施举措主要包括:一是力争依靠新技术重塑制造优势,提振实体经济发展。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战略”,希望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并通过重振制造业来进一步领导全球经济发展。二是突出绿色低碳发展,以低碳、新能源产业为增长点。欧洲各国纷纷推出“低碳转型计划”、“绿色产业计划”等使低碳经济成为“再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4.城市将在新产业革命中发挥更加核心和主导作用   一是新产业革命使城市的优势进一步凸显。随着城市发展,其作为交通中心、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人才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强,这些优势在新产业革命中会进一步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优势所在。二是新产业革命将带动城市功能的转型提升。体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时尚化、个性化、低碳化的新型制造业将成为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柔性、轻型、智能等特征的制造业体系将重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三是全球城市网络联系更为紧密。城市与城市之间基于各自功能结构、地理结构、市场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正在进行重构,已经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协作网络和更为重要的功能体系,将推动城市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国际贸易的基石。   5.新产业革命将引发全球就业结构和态势呈现“创造性”破坏   就业结构总是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新产业革命将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新就业岗位增加和结构性失业加剧并存。一方面,新技术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企业,从而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高学历、高技能、熟练工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减少雇工;部分落后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局,也将加剧失业问题。   上海八大战略迎接新产业革命   顺应新产业革命,上海未来要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全球制造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1.聚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和数字服务,选择性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可选择攻克发展的领域是:一是智能制造产业,主要包括机器人、精密仪器、高端机床等。未来关键是要加强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与攻关;培育优势企业主体,促进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应用示范。二是绿色能源产业,主要包括风电、核电、太阳能等。未来关键是要扩大示范应用规模,推进示范电站(特别是工业厂房屋顶、别墅屋顶等)、示范风场的建设;协调电力公司,支持新能源并购工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帮助其渡过难关;培育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三是数字服务产业,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传播、存储、流通、服务以及相关软、硬件研发制造业,主要由数据内容业、数据服务业和数据软硬件研发制造等产业领域构成。未来关键是继续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在符合条件的领域、区县和园区,率先自主开展信息服务业、云计算等试点示范;支持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的发展和应用。   2.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   主要包括: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市场化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等核心技术,实施环境监测、智能安防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形成物联网产业链。二是新能源和绿色低碳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等智能电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加快风电机组中发电机、主控制器及系统等关键部件自主化。三是新材料技术。重点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的研究。四是生物科技。重点加快突破抗体药物、高端疫苗、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高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同时,上海还要着重加强产业融合技术交叉领域的技术突破,加强应用技术创新和检测技术创新,加强产业形态和应用模式的跨界组合,注重构建技术转化平台。   3.重点支持在沪跨国公司和市属大企业集团生产、组织及技术模式创新   一是生产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将原有内部产业链条上的部分非核心环节进行剥离和细分,鼓励开发精品或特定个性化产品,推动行业发展的专业化、个性化。推动综合集成、柔性生产、精密制造等先进技术融入设计、制造和营销的全过程。二是组织模式创新。建立涉及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网络平台和互动机制,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及仿真实验、协同研发等新型工业研发模式在汽车、船舶、航空、日用消费品等领域的深化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于企业管理。三是技术模式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或收购海外科技和研发机构。四是积极培育“微观跨国公司”。重点培育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行业带动性较强的中小微观企业,推动其发展国际业务,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生产、精准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和品牌化运作。   4.推动上海制造业企业实现“两头在沪、中间在外”发展转型,塑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未来上海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两头在沪”的发展转型。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公关、产品的市场化推广等,制造基地的布局应严格把握产能与发展规模;先进制造业领域要将发展“两头在沪”企业作为未来转型发展提升的重要方向,重点推进汽车,钢铁、石化等行业研发设计与营销交易这两头的高端服务,将研发设计成果的生产制造环节,或“产能实现”过程,部分外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合理,要素资源相对丰沛,性价比较为适中的城市,制造环节中具有绿色、低碳、科技、时尚、轻型的环节或领域上海应予以保留并大力发展;传统消费品制造领域,要加强时尚设计、交易展示等的发展。   5.基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以平台经济引领服务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   一是在线服务。加强网络、信息、通讯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发展,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实现立体互动,积极推广实时网络交流和电子交易。二是个性化定制服务。建立功能多元化、使用简单化、服务互动化的个性化服务产品定制平台,实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与客户进行实时数字化、互动式交流和信息管理,通过大型数据库、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对海量客户数据和商业数据进行管理和智能化分析。三是互动服务。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实时沟通交流,积极拓展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互动式广告等多领域的互动服务。四是集成服务。通过信息、网络、通讯技术集成服务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全面整合、综合配置、菜单式定制、一站式解决。五是平台服务。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和海外营销促进平台、国际财经信息国际信息港平台等,及各类产业专业型服务平台、展示交易型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型服务平台。   6.以开放战略融入全球化,参与新产业革命的技术开发、规范制定与战略分工   一是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整合其全球和在华采购销售、研发、资金管理等业务。支持有能力的国内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培育本土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二是加快解决扩大开发遇到的制度瓶颈。主要是在海关监管、外汇管理和税收制度等方面加快接轨国际。三是着眼于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就是形成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载体就是开放的市场机制和中国公司总部集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最终实现自由兑换前提下,确立全球人民币中心地位。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就是要大力发展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就是要形成自由港的功能和制度。   7.建设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低碳化智慧城市单元,加强信息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   一是继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建设和打造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提升改造基础网络,推动城市光纤宽带建设、无线局域网建设和宽带网络无线化。有序推进“三网融合”,提升互联网国际、省际出口能力,构建亚太通信枢纽,建设国际化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加快建设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互联网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积极推广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大力拓展面向离岸外包和专业服务外包领域的高端服务外包模式;不断拓宽超级计算机应用和公共服务领域;引进全球性、集团级运营和服务中心。三是深入推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四是创新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单元。   8.塑造制度改革创新“红利”,形成适应新产业革命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制度政策需求,先行先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制度瓶颈。一是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制度安排。二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建立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规范。四是创新人力资本集聚的制度安排。

1下一页

上海转型发展抢占新产业革命制高点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转型发展抢占新产业革命制高点来自网络,若上海转型发展抢占新产业革命制高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