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带些啥回家” > 正文

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带些啥回家”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春节马上就到,在上海辛苦了一整年的外来务工人员们,收拾行李踏上返乡之路。为了过好这个年,他们打算花多少钱?为了回家哄久未谋面的老人、孩子开心,他们又打算买些什么年货带回去?   从1月26日春运开始至2月1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全市各个火车站、汽车站,随机采访了来自川渝、安徽、云贵、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102名返乡外来务工人员,发觉对于这一群体而言,返乡的行李正变得越来越轻,这一方面表明消费市场的繁荣,让大多数商品早已摆脱了以往地域上的“稀缺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本地特产等传统年货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小,外来务工人员更愿意将钱花在老家买不到的进口货物,及图书、手机流量套餐等文化消费品上。当然,增加消费的最主要前提还是提高收入。   行李“瘦身”,土产“不敌”洋货   在调查中,记者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返乡外来务工人员随身携带的行李精简了不少,不少人只带了一两件。   等汽车回江西的周先生只带了一个小旅行箱,“家里什么都有,赚的钱平时也都汇回去了,现在回家就图个团聚,别的不用带,累赘。”   行李“瘦身”,车站周边的特产店生意似乎也淡了。记者几次路过都发现在里面逗留的人不多。来自安徽砀山县的吴先生已在上海打工10多年,以往总要买些五香豆、梨膏糖给孩子,再带几件羊毛衫给家人,但今年他什么也没买,“这些东西家里也有,还更便宜。”   而即便是带礼物回家的外来务工人员,手里提的不少也是进口货。在写字楼当保安的长春人老吴,他准备的年货里最贵重的是一瓶打算年夜饭时喝的进口红酒,“我看很多白领喜欢喝,听说对身体好。”家政钟点工韩女士则给儿子准备了一块日本进口的潜水表,价值数千元。   此外,部分“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还用网购代替了在上海消费。老家安徽宿州的电焊工小王网购了一批年货直接寄回家,自己轻装上阵。“网购便宜又省事,何必要在上海花钱再提回去?”据他说,工地上这么做的同事还有不少。   问题:伴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及网购业务的普及,对部分外来返乡务工人员而言,如今在上海消费已越来越不“划算”,而类似羊毛衫等上海本地传统特色商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低,正逐渐让位给外地相对难买的进口商品。如何才能将消费留在上海?如何才能重振本地消费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解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治国: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平时没有时间更没有计划进行大宗消费,春节返乡之际的确是吸引他们消费的“黄金时机”。但对商家来说,要想把握这一年一度的“黄金时机”冲刺销量业绩,不仅要“临阵磨枪”加强营销力度,更要注重在日常培育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   此外,春节期间的购物消费与平时一般性消费有明显区别,视线拓宽已经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消费出现了新选择,由以往的上海特产转向进口商品,部分可能受“洋货更体面”的心理影响,但本质上还是上海商家没有发现这一群体在购物选择上的变化,为他们提供的消费选择多年来更新有限。事实上,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蕴涵中国文化和年味、同时兼具高附加值和高性价比的本地商品,竞争力不会比进口货差,本地商家应该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升级商品,争取“留住”消费。   文化消费:小荷已露尖尖角   本次调查的另一个发现是,如书籍、影碟、智能手机等以往被认为仅局限在白领等消费群体中的文化消费行为,如今也开始出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   洛阳的油漆工邹先生今年为读小学的儿子准备的礼物就很有“文化味”——南京、杭州等地的城市地图和景点介绍。“儿子从小特别喜欢旅游,但我总没时间带他去。这些地图就算一个承诺吧,他先熟悉熟悉这些城市,今后我出钱,他带着我到处参观。”而在四川北路上卖衣服的周小姐,为表弟准备了一块平板电脑,既安装了英语字典,又安装了智力小游戏,希望能帮助在老家留守的表弟“学习、娱乐都不比别人差”。   被访对象中,还有不少人使用手机网络流量套餐。早几年,这个词还算“新潮词汇”,但本次调查中,102名外来务工人员中已有32人使用智能手机,其中又有29人表示常用手机上网,比例近30%。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农二代”,手机上网已成为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据统计,用手机上网的32人,月均使用流量超过200M,“吃”流量排前三的项目是“聊QQ”、“下载游戏”和“下载歌”。在皮革厂打工的湖南小伙小苏,平时已有一个500M的流量套餐,这次在回家前又花15元办了一份专门看电影的6G流量套餐。   问题:在传统观念里,过年的开销多少都与吃吃喝喝有关,但如今,文化消费已开始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未来预计这方面的市场需求还会继续增加,届时本土相关企业该如何抓住商机?   解读   李治国:伴随着全球市场扁平化与收入水平整体提高,尤其是日益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与电子购物模式,中国的消费市场与消费结构正在快速发生变化,这也体现在外来务工人员消费行为的转变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低收入群体,往往被认为以传统消费乃至低端消费为主,但在一年一度春节来临的时刻,外来务工人员的消费新选择确实使得上海商家有些措手不及。   值得注意的是,过节消费,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消费并非为自己,而是为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花钱,尤其是为老人和孩子,如小型家庭医用器械(助听器和按摩器等)、文化教育产品(电子书籍和平板电脑等),越来越成为春节返乡时的购物对象。相关企业商家应根据这一消费特点,在产品特性和价格上相应调整,推出蕴涵年味和亲情的文化娱乐产品,抓住文化消费新契机。   过年要花掉年收入的16%   此外,本次调查还“盘点”了外来务工人员去年究竟赚了多少辛苦钱。除了3人不愿透露自己的收入外,剩余99名外来务工人员,根据他们“自曝”的年收入算出,人均为4.18万元。   与2011年相比,被访对象选择“增加”、“持平”、“减少”的人数分别是48人、27人和24人。虽有近半被访对象表示收入增加,但增幅集中在5%至10%,仅来自四川的建筑工老朱等少数外来务工人员称收入增幅达20%乃至30%。“莫说和上海的物价比了,即便和老家比,工资也应该涨得更快点。”在沪从事配件加工的甘肃人小王一语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几乎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表示平时日子过得很节约,但当问到“打算为过年花多少钱”时,给出的答案却很“慷慨”。据统计,“预算”平均为6738元,占年薪的16.12%,三条“高频”花钱理由分别是“摆酒席”、“封红包”和“买年货”。在上海从事销售工作的合肥人陶小姐说,由于行业不景气,靠销售提成过日子的她去年收入仅2万元,“但过年回家起码的‘礼貌’不能少”,据估算,光年货和红包就要1万元,“过年7天乐,乐完半年就白干了”。   问题: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2年,CPI涨幅分别是3.3%、5.4%和2.6%,这就难怪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觉得5%至10%的工资增幅不够“给力”,而春节开销占全年收入16.12%这一数据则表明他们其实愿意消费,但想进一步拉动内需、打开外来务工人员这块市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 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不仅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经济不景气,公众普遍感觉去年通货膨胀比较快、工资增长不给力。   从中长期角度看,大城市生活成本近年来快速提升,原因之一便是自2003年以来地价、房价的快速攀升,即便是去餐厅吃碗盖浇饭,增加的房租也会体现在上浮的菜价上。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从根本上说由其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又包括劳动者素质和投资等。长期以来,我国推动劳动生产率发展主要靠投资,但这种增长方式存在瓶颈。因此,想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一方面要继续严控地价、房价,稳定大城市生活成本。另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更完善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比如让修自行车的人学会修汽车。

1下一页

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带些啥回家”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带些啥回家”来自网络,若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带些啥回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