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健康生活 > 上海救护车有近一半缺口 > 正文

上海救护车有近一半缺口

www.kooaoo.com健康生活

13分钟,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喝杯咖啡或打个盹的闲暇,但对很多危重病人来说,这就是与生命赛跑,急救医生早到或晚到一分钟,都关乎病人的生死。然而,现实的困境却是碰到急救高峰时,救护车忙不过来,调度干着急却派不出车。

据悉,目前上海院前急救量基本按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急救服务出车近50万车次,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一,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80万车次。上海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已难以适应市民需求与城市发展变化。

急救高峰时,为何不能及时派出救护车?困境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记者为此展开深入调查。

问题一:急救资源严重不足

在2007年公布的 《上海市卫生发展 “十一五”规划》中有这样的具体目标,每万人 (常住人口)拥有救护车要大于等于0.25辆,也就是每4万人至少拥有一辆救护车。

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齐士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闵行区常住人口243万,按 “十一五”规划的4万人一辆救护车的目标,现在配备的救护车至少应该有60辆。然而,该中心目前仅有36辆救护车,有近一半缺口。

“闵行是人口导入区,这几年从中心城区迁入大量居民,其中老年人比例很高。”齐士平说,老年人多就意味着救护车需求量增加,需求和供给之间不平衡,目前只能靠一线员工加班加点来弥补。

相比救护车配比不足,院前急救医师不足的形势则更严峻,成为制约上海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根据上海 “十一五”规划,全市院前急救系统职工总数应达到3000人,但至2010年实有仅2202人, 2011年下降到2167人;急救医师应达到1000名,但实际上2010年只有 618人,到 2011年更下降到577名,缺口分别高达1/3以上和一半左右,这些成为院前急救工作中最大的软肋。

现在,每名急救医师都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由于岗位上离不开人,很多家在外地的急救医师已经几年没能回家过年了。

解析:人难招人难留

昨天上午8点多,在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忙了一整晚的急救医师曾毅斌满脸倦容地走下救护车。这个夜班,他和司机一共送了19趟病人,救护车在路上奔波几乎没停过。生于1980年的曾毅斌学医后,便立志要战斗在救死扶伤第一线。11年前,和他的大多数同学不同,他没有选择去医院,而是选择到急救中心当一名急救医师。

“当初就觉得这个职业挺神圣的。”尽管岁月在眼角刻下皱纹,长期熬夜还给他留下深深的眼袋,但曾毅斌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 “急救医师的生活不是常人能想象的。”曾毅斌说,他们每次值班都是24小时以上,吃饭完全没有固定时间。长期饮食不规律,不少同事都得了胃病;长时间听着刺耳的警笛声,不少同事的听力也下降了。曾毅斌说,自己的付出是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这些苦都是可以承受的,但让他和很多同事委屈的是,自己辛苦付出,却经常换来患者家属的责骂。

“招人难,把人留住更难。”齐士平说,这两年急救医师越来越难招,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职业工作强度大,接触的又多是危重病人,风险较高。另一方面,相比医院的医师,急救医师在工资待遇、转岗机制以及职业晋升方面也处于劣势。“干这行就是吃青春饭,到了45岁还想把病人从楼上抱下来,根本没那个体力了。”曾毅斌说,岁数上去了,医院的急诊医师能转到门诊,但急救医师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困扰同行的问题。

据悉,去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招收了30多名急救医师,但流失的也有30多名。

问题二:三甲医院“押床”多

救护车本就紧缺,雪上加霜的是,三甲医院“押床”现象高发,让不少急救中心颇为头疼。所谓“押床”是指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医院后,因暂时没有多余床位或担架收治入院,导致患者滞留在救护车内配备的担架车上。

“救护车上没担架,就像士兵端着枪却没子弹,怎么去打仗?”齐士平说,碰到自己的担架车被病人借用,救护车上的医生、司机只能拼命去医院急诊找床位或医院的担架车,实在找不到,只好开着空车回中心再拿上备用的担架车。但凡出现押担架的情况,一辆救护车至少要有一两个小时无法正常执行急救任务。据该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统计,去年送患者前往中山、瑞金、华山等大医院时,几乎每个月都有“押床”情况。 2011年该中心送患者到中山医院112次,“押床”89次,平均跑十次就要押八次,平均每次救护车等候的时间都要超过1个小时。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120调度中心专门组织了一支队伍,每天负责回收被押的担架车,让救护车可以及时回中心补备用担架车。

但对像奉贤这样一些郊区的医疗急救中心来说,碰到“押床”,救护车放下担架打道回府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奉贤医疗急救中心副站长陈敏表示,从奉贤跑一趟中心城区要花费1小时甚至几小时,如果每次都派车去回收担架车成本太高。因此,想方设法帮病人找到床位或担架就成了救护车上人员唯一的选择,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最怕送三甲医院,多数有去无回。 ”大部分急救医师都有在三甲大医院碰到的“押床”故事。据悉,高峰时,有的医院急诊门口甚至会有四五辆救护车等在那里,就是因为病人太多,医院根本来不及收治。有时救护车为了等患者借用的担架车,甚至要等七八个小时。

解析:部分患者没按病情选医院

医院增加床位,能解决 “押床”吗?

“没用,医生、护士、设备就只有这么多,病人进来后还是要躺在大厅里等。 ”不少三甲大医院的急诊护士抱怨道。齐士平说,其实“押床”的根本原因是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与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产生矛盾。但医疗资源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要避免“押床”现象,最切实的办法就是引导市民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医院。

以闵行区为例,由于地处上海近郊,不少从市区搬过来的老人习惯去中心城区三甲医院治疗,加上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因此在救护车送医时要求去中心城区三甲医院的患者特别多。实际上,很多患者的病情选择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也能治疗。

问题三:救护车有特权是误区

在急救医师碰到的实际情况中,为了能享受医院的优先诊治而选择叫救护车的患者也不在少数。“你不帮他找到床位,病人就不让你走。”齐士平说,在这些人印象中,只要是救护车送到医院,就一定是紧急病人,就应该有床位,得到优先治疗。事实上,医院的设备和人力都有限,要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救护车送来的病人并不会得到特殊的 “关照”。

对一些非急救业务,像将已治愈患者从医院送至家中或护理院。急救中心一般会保证当天将病人送到家中,但具体时间无法保证,只能按 “先来后到”的原则排队,因此,一些有需要的患者家属须提前叫车。但不少患者家属不能理解和配合,反而指责急救中心效率低下。

解析:急救和非急救分类服务

目前急救资源紧缺,如何才能确保急救资源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最大利用?市卫生局已经试行分类急救服务,以市急救中心为试点,逐步推行分类救护模式,按急救、普通转院、非急救和跨省救护等不同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确保80%的急救资源用于真正的急救需要,对非急救采取预约或延后至非高峰时段的办法。目前,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等多个区县急救中心,都以实现急救和非急救的分类服务。市卫生局表示,将在全市建立道路交通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现有的道路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和GIS电子地图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120”科学合理的调度指挥提供信息基础,提高急救车通行能力和缩短急救反应时间,让 “救命车”进一步提速。

1下一页

上海救护车有近一半缺口

健康生活提供的上海救护车有近一半缺口来自网络,若上海救护车有近一半缺口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