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前的最后一周,大部分高三考生正做着最后冲刺,华师大二附中高三理科班的邓永行却在忙着学吉他。早在去年12月,他已拿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学期开始,他就不用再上课,而是过上了惬意的“自由生活”。
》编者按
高考,不再是佼佼学子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避开这座“独木桥”,走出自己个性的人生。本报将对此现象给予关注。
近年来,像邓永行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于上海的高三考生,已无需单恋高考这座“独木桥”。随着3、4月份海外高校录取通知的陆续发放,高考前夕,不少考生大胆“弃考”,一些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甚至出现了一个教室半数“空座”现象。本报记者刘晶晶
空座:最后一节课10个人不到
小温是本市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高三学生,上周五,是高三学生最后一天上课日。可当天和她一起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的只有不到10个人。
“班上一共34个同学,5个保送的,12个出国的,10个预录取的,裸考的就剩下我们7个。”小温告诉记者,从4月份开始,班上的人就一天天减少——保送生和出国生不用参加高考,名额一确定基本就不来上课了,只有考试的时候出现一下,因为“不考试是没有毕业证书的”,平常班上只有原先的一半人。预录取的同学虽然要参加高考,但毕竟已有了“定心丸”,老师对他们也比较放松,到了前两个星期,也就有人陆续地不再来学校了,一半的一半又没了。“一个教室就几个人,说话感觉都有回音了。”虽然是玩笑,但小温的语气还是有些落寞,隐隐的又有些羡慕。
据记者了解,这样的高三“空座”现象,近几年在沪上部分高中,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里并不鲜见。
上外附中今年的一个高三毕业班,一共59人,保送离班的有17人,出国的学生有20人,未离班又不出国、要参加高考的是22人,一个班将近 2/3的学生属于“可来可不来”的,这些同学被同伴们戏称为“游子”。
复旦附中今年高三共有10个班级,每个班级近40个人,高考前几乎每个班人数都会有所减少,有的班“空”得少些,还有30几个人,有的班人数则减少到30以内。
“从高三下学期开始,每个班级都会逐渐少一些面孔,教室里都会多一些空出来的位子。”一位高三老师这样表达他的感受:“怎么说呢,既为他们高兴,又有些惆怅。不用参加高考就有好的出路,自然是喜事,但看着熟悉的面孔渐渐不再出现,又感觉最后的这段日子里缺了些什么。”
弃考:全年级三分之二不参加高考
这些空出的座位,除了有一些属于国内高校的保送生之外,相当一部分都属于出国“分流”的学生。与保送生或是预录取生不同的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国内高考,选择远渡重洋。这样的“弃考一族”近年来正一年比一年增多。
上外附中因以外语见长,是沪上高三生“输出”最多的学校,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出国,几乎占到了全年级的三分之一。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表示,在上外附中,学生到了
高三,就会出现三个“三分之一”的现象: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被世界名校提前录取;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名校“收入囊中”;参加当年高考的只剩三分之一的学生,今年该校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只有60多名。
复旦附中校方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放开高中生留学以后,学校每年有四五十名学生被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国外高校录取。近5年来,每年都有10%左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报名参加高考。这一数据比上海市的平均比例高出了近3倍。今年,复旦附中的这一比例再创新高——400多名高三毕业生中,有70多个人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占了全年级学生数的近20%。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坦言,被录取学生的增多,不是因为申请成功率变高,主要原因还是申请国外高校的学生基数变大了。“近几年这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参加高考的学生群体已经成规模了。”据悉,仅仅5年前,复旦附中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还只有十来人,而且大多数是靠着公派或校际合作的模式成行。
沪上高中“四大名校”中的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以及上海中学,虽然出国留学的学生规模不如以上两所学校庞大,但每年也总有那么些,不参加高考学生的比例也比上海的平均数高不少。如交大附中每年选择出国的学生有25人左右,占学生数的10%左右;上海中学每年也有十几二十个学生能进入美国排位前20名的大学。即使是以清华北大为主要“导向”的部属高中华师大二附中,今年400多个高三毕业生中,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的也有17人。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高考弃考人数接近 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到21.1%。
提前:高一、高二就酝酿出国读书
邓永行所在的华师大二附中理科班中一共40多个同学,有 5个出国,25个被清华、北大录取,还有10个进了复旦交大。“选择什么大学还是有氛围影响的,像我们同学主要还是以清华北大为目标,而且相比申请国外高校所花的精力,进国内高校对我们来说,难度要低不少,所以出国的一直不太多,一届有两三个吧。但是好像从前几届开始,以出国为方向的也越来越多了。”
邓永行是去年12月底收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的,作为为数不多的提前录取考生,他的“自由时间”比其他同学多了三四个月。这个学期,他基本就在家里,学学吉他,玩玩三国杀,看看小说书,补一下自己以往稍微忽略的人文类知识,再帮一些老师、科技社团做一些项目。他的规划是,在这段时间里做一些以后不一定有时间做的事。“其实美国大学的压力是很大的。像麻省理工学院就有个传说,进去的学生要做的只有三件事:学习、社交和睡觉,任何一个学生只能同时做好其中的两件。斯坦福可能好些,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像学吉他这样的事,如果现在不开始,以后估计就忙的没机会再开始了。”
1下一页
教育资讯提供的上海学生选出国弃高考逐年增多来自网络,若上海学生选出国弃高考逐年增多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