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需要登高望远的大视野,先行一步,不人云亦云,或许无名少利,甚至面对“板凳十年冷”,但也正因此,在社会发展关键时刻,才能有所担当。昨天,上海专家们带着一批曾经的“冷科学”、“冷项目”,走上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如今,雾霾、PM2.5已成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在十多年前,这些“热词”还鲜为人知时,复旦大学课题组就已启动研究“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首次揭示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环境保护建议。“要把保护大气环境放在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关系到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国家存亡的大局中来考量。”团队“带头人”庄国顺教授说,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所有人能齐心协力来守护这片天空。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孙晋良院士领衔的课题组,啃的是“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这块硬骨头。“碳/碳复合”,指的是碳纤维增强碳基体而得到的特殊复合材料,是火箭、特殊轴承、机械制动等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早在1975年,孙晋良带领团队,在既无技术资料,又无专业技术人才的条件下踏上了研发的漫漫征途,最终使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正因此,该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抢占专业领域前沿阵地,科研上艰难迈出的一小步,正是为了造福社会民生的一大步。上海体育学院的“竞技体育对抗性项目制胜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此次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8年来,课题组如同运动员身后的“影子智囊团”,在体育世界的无数个偶然中,探寻科学独有的必然。昨天,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张辉教授透露,这一技术成果很快将产生“溢出效应”——“大众版”运动分析软件即将问世。“不久的将来,有志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运动爱好者,可以凭借它轻松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他说,“让更多人爱上体育、强身健体,这也是我们运动科学的意义所在。”
1下一页
〖上海“冷项目”登领奖台〗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冷项目”登领奖台来自网络,若上海“冷项目”登领奖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