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上海新增老年人口八成为独生子女父母 > 正文

上海新增老年人口八成为独生子女父母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上海现有348万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到2015年末,将超过430万,占全市人口30%左右。从今年起,上海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床位难求,老人需求多元,“421”家庭结构,又使相当多的家庭处于“单支撑”的状态之中。   “今天,我们如何养老”,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尝试“解题”。   居家养老服务空间大   在李敏代表看来,“人口多,底子薄”是上海现在及其今后一段时间养老形势的基本格局。目前,上海绝大部分老人选择家庭养老,但养老服务远远跟不上实际需求。政府“托底”之外,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供社会力量参与。   “现在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模式几乎都停留在建立‘定点送饭’、‘社区服务点’和‘老人活动室’等‘十助’式基础服务阶段,企业毫无参与积极性。”高建强代表分析,仅仅依靠财政和社会帮困去解决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应由政府推动、机构监管、企业主办,财政补贴,社会参与,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形成。高建强谈到,居家养老服务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独生子女正逐渐成为社会敬养老人义务的主要承担者,但‘421’家庭模式使独生子女难以承受养老服务压力,为了解决自身后顾之忧,他们将会成为这一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政府应通过政策性扶持,拓宽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盈利渠道,提高企业参与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仅靠政府和企业,是不完整的。李敏代表认为,还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如社区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等,“他们是居家养老服务不可缺少的补充力量。”社区服务机构可以是政府财政支持的,也可以是社会慈善捐助或是企业投资成立的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他们的专业化运作与项目设计,为有特定需求的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时间银行”以老养老   去年,市政府推出实事项目“老伙伴”计划,由年龄在60岁至70岁、身体健康低龄志愿者向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受到高龄老人的欢迎。   今年,这一实事项目还将继续。周荣委员建议,这一互助计划可结合上海老年人口构成与实际情况,以“时间银行、以老养老”的社区养老新模式,进一步推进。他说,201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的老人之比差不多是1.5∶1。如果能让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   周荣解释,“时间银行”是世界上通行的志愿者服务激励措施,即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折算成小时,储存在“时间银行”,将来一旦需要,可获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他建议,可参照这一模式,将低龄老人为社区内高龄老人提供的服务,存进“时间银行”,等其成为高龄老人后,有需要就兑换出来,让“更年轻”的老人提供服务。   子女是第一责任人   “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客观存在,但并不能成为子女推脱的理由。不妨常问问自己,花了多少心思在孩子身上,又花了多少心思在老人身上。”在李敏看来,要充分认识家庭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专项立法、舆论引导、服务提供,对家庭养老给予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我们小区有不少子女,孩子小的时候和父母住。等孩子大了,就搬去新居,父母成了独居老人。”朱爱琴代表有些无奈,“子女们觉得有街道居委干部、志愿者看顾老人,很放心。但我们照顾得再周到,也无法替代亲情。”在她看来,工作再忙碌、家庭负担再重,关爱老人,子女是第一责任人。   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李敏代表认为,尽管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道德色彩的条款,但这一条款可以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道德重构等结合,使“常回家看看”深入人心,使每个家庭成员更好地履行责任。   除了法律约束,在制度设计时也可作为一种导向。姚俭建委员建议,可在公积金方面推出敬老公积金计划,鼓励子女赡养老人的积极性,减轻其家庭负担。在经适房、廉租屋等资源配置时,对于三代同堂家庭给予价格优惠和优先安排。   [场外见闻]   平凉社区开出三家日间服务中心 老人生活有照料   托老所:“就像我的家一样”   “一二三,跟我一起做手指操。”还未走进平凉社区第三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记者耳畔就传来社工和老人们开展活动的声音。服务中心被老人们形象地称为“托老所”,这是杨浦区平凉路街道最新开出的一个,截至目前街道已有3个 “托老所”,共为80多名社区老人提供服务。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许昌路的这个“托老所”。粉色的沙发、鹅黄色的墙纸、各种活动器具,“托老所”布置得十分温馨舒适。每位“入托”老人都有一张生活照摆放在最显眼处。看电影、读书看报、兴趣活动、法律咨询……每天的活动安排也详细列在了墙上的告知栏中。   “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76岁的独居老人邹国雄笑着说,“你看,我来这里后气色好了、心情好了,人也胖了4公斤多。”邹国雄的两个儿子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多年。以前,他一个人在家,每天的“买?烧”成为一桩心事;更让他感到无助的是,“一天下来没人说句话,只能整天看电视。”现在,每天8时30分,他就准时到“托老所”报到,一直呆到傍晚回去:“一天两顿饭在这里解决,许多老伙伴在一起聊天活动,还有社工关心照顾,生活无忧无虑、丰富多彩。”   街道专职老龄干部朱礼婷介绍,平凉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8万名,其中独居老人1250多名、纯老家庭700多户。除开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解决他们的日间照料问题外,街道还配备了关爱员,对社区老人经常上门嘘寒问暖,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   [部门回应]   养老床位任务指标 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市民政局表示,今年上海将坚持和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为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本市首次提出了养老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并首次将养老床位任务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鼓励区县在大型居住社区内建设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给予最高每床12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   “十二五”期间,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数将扩大至30万。目前,市民政局已根据区域老年人口密度及服务需求情况,对中心城区和郊区分别按8%和6%进行差别化指标分解。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积极研究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提供。   [微博议政]   @Jiyee005: “二养四”是现实,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从家庭和谐的角度考虑,“百善孝为先”等传统的价值观还是应该大力宣传。   @LucylilyZhao:多设立一些公立的养老机构,多培训一些照料老人的专业人员,不要设置门槛,让那些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到养老的待遇,这才是真正为民做实事。   @安安mama:我觉得“抱团养老”比较可行一点。就是一群年纪较轻的老人照顾年纪较大的老人。因为老人到了一定岁数,特别珍惜亲情,会尽心尽力照顾好比自己年长的老人。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其中需要政府管理监督。毕竟有些人的心不太善良。   @有梗的鼠奎特: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应在家庭养老,子女应是照顾其生活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应该在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上下功夫,优化社区养老的服务功能,提高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倡导孝亲敬老的传统。对于虐待、遗弃老人的子女,要通过法律、经济、道德的手段予以制约,将其纳入公民诚信体系建设。

1下一页

上海新增老年人口八成为独生子女父母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新增老年人口八成为独生子女父母来自网络,若上海新增老年人口八成为独生子女父母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