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上海地铁客流安然创新高 昨日客流量达861万 > 正文

上海地铁客流安然创新高 昨日客流量达861万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中秋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昨天上海地铁创下了历史客流量新高。截止到昨晚11时,全路网客流达到861万人次,一举跨越今年三八妇女节时创造的848.6万人次纪录,相当于超过三分之一的上海总人口数搭乘了一次地铁。2号线以169万人次在各线路中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133万人次的1号线、96万人次的8号线。重压之下,地铁无恙,顺利完成了运载任务。   秩序井然,老外称奇   昨天18点半不到,记者来到1号线人民广场站,此时楼梯上、换乘大厅人头攒动、举步维艰,好在楼梯出入口内预先设好的围护栏派上了用场,仅一个楼梯口就有4名引导员和2名民警指挥秩序。一位引导员告诉记者,平常晚高峰时段是5点半之后上岗的,昨天4点便各就各位,引导乘客有序通行。   广播一直在循环播放客流高峰的语音提醒,在站台两侧,身穿黄马甲、佩戴“小蜜蜂”的车站引导员和站务助理“严阵以待”,话筒里反复传出“两边排队上车、空出中间下车”、“先下后上、不要拥挤、注意安全、文明乘车”的引导语。在人民广场、陆家嘴、世纪大道等换乘大站,均增派了多名人手维持秩序。除车站工作人员外,轨交驻站民警、轨交保安全体出动。在换乘通道处,还有特警不时巡逻,防止由于拥挤而出现的安全隐患。轨交人民广场站方面表示,站内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细化了分流措施。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每天也都将增派20-30人维持站内运营。   在现场,有几位国际友人掏出手机拍照,他们是趁着中秋来上海体验民俗的,没想到碰上了这种“人潮奇观”,不由地为井然有序的排队秩序称奇。   记者观察到,乘坐地铁的既有下班的白领,也有准备到人民广场逛街的游客,还有一些是放学的学生。拥挤的车厢没有减少人们对中秋的热忱、对假期的向往,不少人开心地与身边的小伙伴讨论节日安排。从闲聊中,记者得知大部分人选择中秋宅在家,不给交通“添堵”。   随着客流量明显增加,垃圾的“增长速度”也提快了一倍。“刚刚才打扫干净的地面又出现了垃圾,垃圾桶也收拾了三四次。”保洁员说罢,俯身捡起了被随意丢弃的空饮料瓶。  16点提前进入晚高峰   在上海这座目前常住人口超过2300万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昨天一早,“先见之明”的上海地铁方面多渠道提醒各位乘客合理安排出行时间,据以往客流规律,放假前一天的工作日会出现客流最高峰,且今年中秋恰逢旅游节,加之受提前下班、外出聚会购物的影响,晚高峰将会提前至16点。   16点半,地铁进入高峰时段后,各路网显示为绿色畅通,但路网各大换乘枢纽客流正在逐步上升。记者在7号线静安寺站碰见刚下班的白领王先生,他说公司平时17点半下班,昨天提前下班后本打算避开晚高峰,却没想到地铁里的人还不少。此时,市区内各大换乘车站如人民广场站、南京东路站、静安寺站、徐家汇站等客流正在汹涌而来。   地铁运营中心相关人士分析,放假、下班高峰、节日走亲访友、旅游节等多因素皆为客流量“火上加油”,最终使得这一数字定格在861万人次的高位。为确保客运组织安全,上海地铁方面还将针对客流较大的车站,如商业圈周边车站、旅游集散点周边车站、换乘枢纽车站增派工作人员,加强车站人员力量,及时跟踪客流变化和调整客运组织工作。同时,部分大客流车站还将准备充足应急票,并组织好大客流期间应急票发售工作,以满足出行需求。   高架局部车流集中   从记者走访观察和交通部门的实时监控来看,昨天下午开始在各大道路上演的交通晚高峰虽然并未出现预估的“全城暴堵”现象。17点,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出城高峰,交警已全员上岗。拥堵集中在南北东侧延东立交至永兴路、延安北侧外滩至茂名路、内环内侧鲁班立交至漕溪立交,外侧杨浦大桥至中山北一路等路段,S5沪嘉高速出城方向车流较大。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8点32分发来路况消息称,本市高架道路通行状况良好。22点左右,内环线金沙江路基本畅通。   路政部门预测,今年中秋节期间高速公路网运行特征与往年有所不同,流量高峰在节前一天,达80万辆次,之后三天假期出行流量呈逐日递减趋势。高速公路出城高峰将集中在今天9点至11点,主要拥堵路段为G2京沪高速江桥入口、G1501上海绕城高速高东入口、G40沪陕高速陈海公路出口、G50沪渝高速徐泾入口、G60沪昆高速新桥入口。另外,警方提醒,节日期间市中心各商圈将迎来集中客流,可能造成局部道路车流量集中的情况,为避免道路拥堵和停车难,建议大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来源:文汇报

1下一页

上海地铁客流安然创新高 昨日客流量达861万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地铁客流安然创新高 昨日客流量达861万来自网络,若上海地铁客流安然创新高 昨日客流量达861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