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教育资讯 > 实用类型书籍最受上海大学生欢迎 > 正文

实用类型书籍最受上海大学生欢迎

www.kooaoo.com教育资讯

不少学生认为,大学生们承受着未来就业的压力,还有许多忙于为出国、考研和考各种执业资格做准备,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看比较严肃的书籍。记者在走访学校附近的书店时发现,有关四六级、托福、GRE、考研、公考和其他关于考级、考证等实用性较强的书籍占据了极大的比例,而且最受大学生欢迎。“我们宿舍现在都沉浸在英语中了!”上海大学大三的戴同学表示,在她的身边英语书籍是最常见的,“GRE、雅思、托福、BEC,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各种英语考试,将来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英语是最为重要的一关,任何一个方面都有用得着的地方。”而对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英语四六级词汇成了必备书本。

在接受调查的近300位大学生中,63.6%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该朝着全知全能的方向发展,理应博览群书;20.8%的学生也认为“应当在精通专业基础上读经典书籍”。但是,同时又有69.7%的人却认为大学校园的读书氛围一般,自己读书的“功利性很强”;10.2%的人认为“只读有实用价值的书”。

40.9%的学生表示只有在准备选修课论文或者考试的时候才会去读那些不喜欢的书,很少人会主动去看那些“闲书”。记者在大学城一家书店里看到,教辅书、资料书是卖得最火的书,而人文社科类丛书被摆到了“特价”之列,店主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仍然鲜有人问津,“一个星期只能卖出几本。”还有几个路边摊专门出售文学、传记方面的书,路过的学生很少驻足,每本书的价格在10元到20元之间,价格不高,摊主却说生意清淡,“卖不出去”。

“我主要读一些专业相关的书,另外就是看一些人文社科类书籍和小说当作调剂。”机械工程专业的余同学告诉记者,她现在的读书安排主要是为了加强专业学习。记者在随访时发现,不少同学对课外书籍的选择,首先集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专业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调查显示,34.5%的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类,其次是社会历史类读物以及娱乐类,而之所以选择这些书籍,62.1%的人认为是因为 “兴趣爱好”,15.2%的人认为是“学习需要”,18.9%的人是为了“拓宽知识面”。

鲁迅和韩寒你更喜欢谁?264名受访者中,有102人选择韩寒,69人选择鲁迅,韩寒比鲁迅多出了33人。调查中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喜欢鲁迅的学生当中文科生较多,喜欢韩寒的学生当中理科生较多。

偏爱鲁迅的刘同学认为,“看了鲁迅先生的书,以我的理解,他的高度无人能及,无论是文学造诣还是对现实批判的程度,韩寒是比不了的。”生物工程系学生王乐则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只是在以前的语文课本中读过,但是韩寒是当代作家,我们可以在他博客上以及各种媒体上,都能读到他的作品,随便一篇博客的点击量都在上百万,“鲁迅时代没有互联网”。

“我更加喜欢韩寒,因为他的文章跟我们当下社会结合得更紧密一些,韩寒可以告诉我们对一些时事的看法,而鲁迅不能。”新闻系大四学生徐梁是忠实的“韩粉”。他认为,鲁迅和韩寒写的都是各自时代的现实,鲁迅的作品揭露的现实与今天相去甚远,有些东西虽然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阿Q精神这一国民劣根性现在依然存在,但是韩寒的作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让读者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容易产生共鸣。

华东政法一位从事历史研究的李老师则认为,两个时代的人是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对比,如果真要对比的话,那么作家本身的因素不是占主要的,而是传播方式与读者对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这样来看,如果两个人是一个时代的,或者说再过一百年,经过一下历史沉淀后,我们回头再来看,那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李老师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把韩寒放到鲁迅的时代,再重新对那个时代的读者进行一番调查,也许很多东西就变掉了。”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一周,总共下发问卷300份,其中包括电子问卷50份,纸质问卷250份,分别下发至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商学院等7所高校,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64份。其中文科生问卷122份,理科生问卷142 份。

调查解析

趋势 阅读方式转向电子阅读

34.8%

调查数据显示,34.8%的大学生主要阅读方式是通过互联网网上阅读,图书馆借阅的比重也占了26.9%,其次是手机阅读、书店买书。六成人选择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是“容易获得”,可以直接下载阅读,而且还有大量的免费读物。

不上课的时候,大二学生杨再睿喜欢在宿舍上网,经常到一些网站免费下载电子书阅读,浏览同学们在校内网上转帖推荐的各种文章,再到各大网站看看体育娱乐消息,有时候会下载到手机上阅读。杨同学告诉记者,像《老人与海》、《呼啸山庄》等名著他都是通过互联网阅读的。自从有了电脑之后,他几乎就没有去过书店买书,转而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想得到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络等电子媒体阅读非常方便,平时功课很紧,我又很爱打球,剩下的课余时间不多,必须通过网络和手机等快捷途径下载或阅读。”同时,他也承认,自己喜欢网上阅读,原因之一主要是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真正的好书还是要抱着书本“细细啃”为好。

瓶颈  学校图书馆能否满足需求

36.4%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许多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图书馆,“我一个月生活费800元,大部分都用在吃饭、必需品上了,省吃俭用也只有几十块钱可以买书,现在的书价太贵了,一本书动辄二三十元,自己平时还要买一些课内辅导用书。”上海商学院大二的朱同学如是说,于是图书馆就成了他最好的去处,每个星期他都要去借上几本,遇到放假他一次要借上8本“作为储备”,去年寒假他就借了4本言情小说、两本英语辅导书和两本专业课资料书。朱同学表示:“最后能不能看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书一定是要借的”。

虽然许多人热衷于去图书馆借阅,但调查显示,也有36.4%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目前的藏书无法满足需求,主要体现在更新速度不够快。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陈湘老师认为,“如果大学里每3天读一本书,一年也只能读100多本,4年下来最多500本,而我们图书馆很有价值的图书至少在3万册,怎么读也读不完的,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们的读书需求。如果说书不够,可能是因为在采购速度稍有欠缺,或者是某一本书在数量上满足不了很多同学同时借阅。”这几年该校的藏书已经从原来的十几万册增加到了170多万册,为了弥补纸质图书数量上的缺陷,而且正在大力建设电子书库。他坦言,由于经费有限,外文图书略显不足。

专家观点

作为学校读书会指导老师的陈湘认为任何一个专业学科的学习都是需要广泛的学科基础为支撑,比如法学的学习就需要以历史学、政治学等作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现在的学生就业压力比以前大,读书日趋工具化、功利化也在所难免。”

“与80年代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交流,无法深入,只能浮在表面。”陈湘表示,他经常利用读书会这个平台,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定期举办的“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探讨问题,同时也向学生推荐精品图书。“现在的书太多,不知道该读哪一本,要是能有人为我们推荐一些好书就好了。”在调查中,不少同学都希望能有人帮他们分辨出哪些书应该看、哪些书可以不看,在选择书时没有方向感。

著名作家赵丽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现代社会诱惑太多,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但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什么书,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学生时代,读一些好书不仅仅能提升文化素养与底蕴,而且可以树立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一个人的人生梦想。以色列人一年要读六十几本书,欧美国家的阅读量在三四十本,说到我们数字就非常可怜了。”赵丽宏等作家曾倡议设立国家读书节,“不是让我们多一个节日,而是提醒国人不要忘记读书,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对于电子阅读,赵丽宏向记者表示,“电子书籍很好,很多人通过网络读书,网络作品需要时间的检阅,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只在网络寻找最新作品,否则即是浪费时间。”

1下一页

实用类型书籍最受上海大学生欢迎

教育资讯提供的实用类型书籍最受上海大学生欢迎来自网络,若实用类型书籍最受上海大学生欢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