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海拔1500米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新矿坑瞭望台,整个开采现场尽收眼底,壮观的生产场面让人震撼:几十平方公里的矿坑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在“漏斗”里10余层开采面上,上千台足有两层楼高的机械一齐轰鸣作业,运送煤炭的装载卡车川流不息。
在山西,如此规模的现代化煤矿到处可见,以往“星罗棋布、矿难频发”的小煤矿已不见踪迹。截至2010年底,全省30万吨以下小煤矿已全部淘汰关闭。矿井数量由5年前的4278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个减少至130个,单井平均年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与此同时,山西培育形成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11个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山西煤炭产业,迎来“大矿时代”。
“小”到“大”
“良币”驱“劣币”
煤炭大省山西,60多年来产煤110亿吨、外运近90亿吨,集中了近50%全球煤炭交易额……这一系列耀眼数据背后,伴生着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粗放式的资源开发让资源大省负重前行。
始于2009年的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让山西煤炭产业发生了质变,为实现可持续的绿色转型发展打好了“地基”。
能源需求高速增长、开发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就了煤炭产业的高利润,仅靠市场去实现“良币”驱除“劣币”是不现实的。为此,山西省在前几次整合的基础上,于2009年彻底淘汰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近六成的矿井、超九成的办矿主体,这无疑是山西煤炭产业史无前例的“大手术”。
其中,不具备办矿能力、产业水平低下的企业主体全部退出,让有实力、有能力、有水平的煤炭企业成为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其直接结果是,小煤矿、小窑主关闭退出,大煤矿、大集团应运而生。
随着炮采等落后生产方式的出局,山西煤炭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原来回采率平均不足20%的矿井提升到80%以上,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由24.8% 提升到81%,实现了资源的有序、集约、高效开采,为山西煤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进”与“退”
分歧到共识
此次煤炭资源兼并重组,山西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或为大型煤矿企业——具备年产300万吨,而且至少有一个年产120万吨机械化开采矿井的地方骨干煤矿;或有一座年产90万吨及以上矿井作支撑,兼并重组后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所属矿井至少有一座不低于年产120万吨。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把小煤矿挡在门外,让有实力、产业水平高的优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山西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采煤企业,总产能超过550万吨。联盛以其雄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成为这次重组整合的兼并主体,产能将迅速扩张到750万吨。联盛副总经理王栓照直言:“此次整合,为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山西省内的太钢集团、焦炭集团、能源产业集团等不以煤炭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全部退出所办煤矿的控股权,转由大型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省属国有重点煤企下属的22座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也被关闭。山西省形成以股份制企业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民营企业作为接管主体的比例高达30%,“三分天下有其一”。
“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就是让落后产能腾地方、腾资源;先进产能获取更大的资源、空间,进而带动整个煤炭产业水平提高。”山西省省长王君说,“这一轮整合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煤矿多、小、散、乱的状况。”
“单”变“多”
“绿色”替“黑色”
“传统资源型产业主要靠卖初级资源过日子,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分析。这种单一的产业模式使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差,深受外围经济影响。
专家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源型经济绿色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成为山西实现绿色转型、多元发展的基本路径。
目前,山西煤炭行业投资640亿元,建设了循环经济园区20个,其中,国有重点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成为煤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布局已初步形成。
山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山西已建成煤矸石、中煤和煤层气(瓦斯)电厂67座,装机规模587万千瓦,年消耗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1061万吨,发电利用瓦斯4.15亿立方米;建成煤矸石、粉煤灰水泥厂7座,形成年产能350万吨;建成煤矸石砖厂48座,全年产砖35.5 亿标块,年利用煤矸石900万吨;高岭土、铝矾土等与煤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初具规模。
1下一页
国内资讯提供的山西迎来大矿时代 煤炭矿井数减至1053座来自网络,若山西迎来大矿时代 煤炭矿井数减至1053座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国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