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生活 > 本地资讯 > 上海大剧院15年后“小憩”只为更好地出发 > 正文

上海大剧院15年后“小憩”只为更好地出发

www.kooaoo.com本地资讯
雨中,最后一批参观市民依依不舍地离去,围绕着剧院周围长达几百米的护栏被悄悄撤去。   从浦东赶来的刘老伯还是错过了开放时间,站在人民大道的另一面,他请路人用像素不高的数码相机为他和上海大剧院拍了张合影。   上海大剧院大修前免费开放10天,无论意外造访申城的高温,还是不期而至的滂沱大雨,都没有挡住每天过万参观者的脚步。每天早晨8点不到,大剧院门前就出现长长的队伍。一对从奉贤赶来的夫妻怕人多排不上队,竟有一天凌晨3点在大剧院门前支起简易帐篷,露宿到清晨,等待第一个进剧院参观。游客中那些80岁甚至90岁以上的老人则以急切的口吻絮叨着:“老剧院的样子可能就要不见了,怎么样也要来看一眼。”   作为中国第一座按照国际一流剧院标准建成的现代化大剧院,上海大剧院自1998年开业以来的第一次闭门大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这关注中蕴含着对这座艺术“水晶宫”特别的向往和热情,也充满着对大修“那点事”的陌生和好奇。   一座看上去挺正常的剧院为什么要大修、怎么大修?大修之后的剧院会是什么样?与市民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连串问号,促使记者叩开大剧院刚刚合上的门。   就是一个家,15年也该修一修,何况这么大个剧院   一提起“大修”两个字,眼前不难出现剧院四周支起黄色脚手架、拉起绿色建筑网的画面。有人甚至猜测,这大修许是要把剧院推倒了重建。而认为大剧院会像音乐厅和外白渡桥那样来个“平移”的人也不少。   “其实都不是,”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碰到参观者这么问,都会耐心解释,“这次修整更偏重内部的,主要在内部硬件和软件方面展开彻底的更新或维修。说是‘大修’,可能有些地方修了之后你甚至看不出来。必须告诉大家的一点是,大剧院的外观不会有任何变化。”   看不出?为什么还要修?   运营15年了,大剧院从外观上看依然“精神”,观众进剧院看演出,坐在观众席上,大概也不会感到这里有什么异样。所以,对于“大修”,进来参观的人群泾渭分明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么好的大剧院,跟国外好多剧院比,似乎也看不出有哪里落伍,有啥好修呢?另一派则认为,就是一个家,15年也该修一修了,何况是这么大一个剧院呢?   向记者摆出这两种观点后,张哲自己都笑了。修或不修,并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说了算的,一切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大剧院“服役”已15年,从国际上大剧院的修缮时间节点来看,较为普遍是10年出头就大修一次,但也有不少欧美剧院是20年到30年才大动干戈,不过,它们往往一修就是3年到5年。“我看到捷克的一座剧院修了整整10年,几乎等于重造。如果上海大剧院也这样来修,城市的日常文化生活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张哲说,大剧院在修缮之前请来专业机构检测和评定,给出反映剧院运转和对标国际水平的所有数据,“精确的检测报告告诉我们,大剧院‘老’了,确实需要彻底翻修而不是小修小补,这才促使我们下决心着手。此工程也牵动了市委、市政府和市一级财政力量的直接关心和支持。”   这是一组可资比较的数据。国际一流剧院的舞台移动速度达到了60厘米/秒,而按照上世纪90年代一流标准建成的大剧院舞台,移动速度只能达到一半;借助吊杆,当下最热的百老汇音乐剧《蜘蛛侠》的舞台变景速度达到了6米/秒,上海大剧院变景速度仅为1米/秒;用来接纳柏林爱乐等世界一流乐团的舞台音罩,在国外已经采用最新研发出的轻便“合金音罩”,上海大剧院舞台上那个又笨又木的密度板音罩,光重量就达到二十七八吨,每一次架起钢轨推进推出,都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大量的人工……   大剧院运转到现在,没有出现过观看质量受到影响的重大事故。可是观众不知道,这并不是因为它的舞台设施多么坚固耐用,而是大剧院舞台技术部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包括采用各种变通的“土”方法来消除设施技术滞后、陈旧甚至故障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隐患,难能可贵地维持着每一天的运转。   一台演出的变景次数越多,相应的舞台吊杆就越复杂。曾在这里演出100场的《剧院魅影》,演出变景速度为3米/秒,大剧院在舞台硬件没法改动的情况下,咬咬牙从澳大利亚租借特别的吊杆来达到速度要求,而一根吊杆的租借费用为12万澳元一次。现代芭蕾《牡丹亭》要求舞台上能有更灵活的布灯位置,剧院现有空间难以满足,演出方中央芭蕾舞团因此抱憾改投其他场地。中外合作歌剧《波西米亚人》的布景巨大沉重,舞美装置达到了25吨,它在萨尔茨堡的歌剧院里首演毫无问题,但上海大剧院的地板却根本承受不了,虽然舞台技术部人员对地板进行了加固,去年艺术节首演时,舞台上的地板仍然被压得“出油”走形……   为大剧院幕后督阵多年的舞台技术部经理吴志华跟记者回忆起这样一幕——“芭蕾舞剧《尼金斯基》去年在大剧院上演,其中一场的舞台幕布本应拉升到3米,由于设备老化,失控降到了两米。尽管技术人员随机应变,手动将幕布升了上去,但了解剧情的观众还是能感到前后两场演出中的这一明显区别……类似让人捏把汗的场景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再硬撑下去,很难设想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来源:解放日报

1下一页

上海大剧院15年后“小憩”只为更好地出发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大剧院15年后“小憩”只为更好地出发来自网络,若上海大剧院15年后“小憩”只为更好地出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