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著名公立图书馆因不堪孩子“闹馆”,而出台了“孩子免入”的禁令。图书馆自立为“少儿不宜”之地,被公众斥责为今年暑假最大的“阅读悲剧”。然而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上海的一些公立图书馆通过细分读者群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公立图书馆“少儿不宜”?
郑州图书馆的这条“14岁以下儿童请勿进入”的禁令是几天前作出的。正值暑假,社会在倡导“少儿阅读”之际,所以格外引发关注。郑州图书馆的解释是,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孩子在馆内吵闹,破坏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氛围。当然按照郑州图书馆的说法,这条禁令也没有搞成“一刀切”,他们看到挺安静的孩子,也会允许他们入内。
但郑州图书馆这条“不欢迎孩子”的禁令这几天还是引发了热议。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图书馆里喧哗吵闹、破坏图书的孩子,在业内被称为“熊孩子”。这些孩子普遍很调皮,难管教,确实让一些公立图书馆颇为头痛。
事实上,“不欢迎孩子”的也远不止郑州图书馆一家。据记者所知,国家图书馆也曾规定“16岁以下的孩子不允许入内”。当时国家图书馆的说法是,“因为孩子还没有自制力。只能在不确定的开放日由家长陪同参观,但不能使用图书馆。”
“熊孩子”被免进了,图书馆内清净了,但是郑图和国图等著名的公立图书馆却成为众矢之的。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对青年报表示,公立图书馆拒绝孩子入内之举十分“粗暴”,也很“不负责任”,“现在都在提倡‘全民阅读’,‘全民’当然也包括孩子,公立图书馆推行‘少儿不宜’,会让孩子觉得阅读高不可攀,从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再说,公立图书馆属于公共文化资源,谁给它权利拒绝一部分人呢?”
孩子进入图书馆宜疏不宜堵
青年报记者昨天在上海一些公立图书馆调查时看到,未成年人还是被准许入内的。图书馆欢迎的姿态,也让他们的暑假多了一份书香。但是由于所持借阅证的使用范围不同,孩子不可能进入所有的区域。有的图书馆规定,孩子不能进入阅览室。
在调查中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的公立图书馆其实是在通过对孩子进行细分的方式,来解决“熊孩子”的问题。比如上海图书馆就明确规定,14岁以下的读者可申请“少儿读者证”,“少儿读者证”的使用范围被限定在“上海图书馆中文书刊外借室、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的少儿图书馆或少儿阅览室”。
这样也就等于将孩子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既让孩子进入了图书馆,也维护了一些阅读区域的环境。
而孩子在办“少儿读者证”时,上图规定,必须“由监护人陪同到馆注册”,并且监护人必须“为子女的行为承担责任”。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读者细分之下,事实上,上海的一些少儿图书馆扮演接待孩子阅读的重要角色。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昨天向青年报提供的数据,仅7月,该馆流通借阅就达到3万多人次,同时有30多万人次参与了各项活动。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上涨。
“对于孩子扰乱图书馆秩序的问题,是宜疏不宜堵,让孩子到属于自己的图书馆借阅区域,在愉快的氛围中,他们自然会安静下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李德明说。
《青年报》报道
1下一页
〖上海公立图书馆仍向孩子开放〗
本地资讯提供的上海公立图书馆仍向孩子开放来自网络,若上海公立图书馆仍向孩子开放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凡来源为“酷爱网”的稿件,均为独家版权所有,您可以复制、转载和传播,转载时内容中请做上我们的链接。
查看更多 >> 本地资讯